看不見的健康刺客-PM2.5

PM2.5,這個在台灣還算陌生的名詞,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關心的指數,在中國大陸更是許多人每天出門前必看的數字。

PM係指懸浮粒子 (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, particulate matter (PM), particulates),在環境科學中,特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或液滴,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。其中,空氣動力學直徑(以下簡稱直徑)小於或等於10微米 (µm)的懸浮粒子稱為可吸入懸浮粒子(PM10);直徑小於或等於2.5微米的懸浮粒子稱為細懸浮粒子PM2.5。懸浮粒子能夠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,並可隨呼吸進入體內,積聚在氣管或肺中,影響身體健康。

PM2.5被人體吸入後最遠可以到達肺泡。 PM2.5以下的細微顆粒物,上呼吸道擋不住,它們可以一路下行,進入細支氣管、肺泡。我們的呼吸系統就像植物的根系,自上而下,氣管分出支氣管,支氣管又分出很多密密麻麻的細支氣管,ˋ密密麻麻的細支氣管又連著密密麻麻的肺泡,肺泡數量有3-4億個。吸進去的氧氣最終進入肺泡,再通過肺泡壁進入毛細血管,再進入整個血液循環系統。細小的PM2.5進入到循環系統後,會被人體的巨噬細胞當成細菌吞噬,但是與一般細菌不同的地方在於,PM2.5不是生命體,只是懸浮微粒,吞噬了PM2.5的巨噬細胞會因無法消化而死亡,大量的巨噬細胞死亡會使組織細胞容易發炎,人體的免疫機能也會下降,提高得病的機率。

而PM2.5引發的症狀主要有以下這些:

1、引發呼吸道阻塞或炎症

研究現實,PM2.5及以下的微粒,75%在肺泡內沉積,我們可以想像,眼睛裡進了沙子,眼睛會發炎。呼吸系統的深處,也是一個敏感環境,細顆粒物作為異物長期停留在呼吸系統內,同樣會讓呼吸系統發炎。

2、致病微生物、化學污染物、油煙等「搭車」進入體內致癌

除了自己幹壞事,PM2.5還像一輛輛可以自由進入呼吸系統的小車,其它治病的物質如細菌、病毒,「搭車」進入呼吸系統深處,造成感染。

不要以為只要遠離大魚大肉的不良飲食吸管,就能躲開心血管疾病,細顆粒物也有很多辦法誘發心血管疾病。比如,細顆粒物可以直接進入血液,誘發血栓的形成。另一個間接的方式是,細顆粒物刺激呼吸道產生炎症後,呼吸道釋放細胞因子引起血管損傷,最終導致血栓的形成。

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,城市大氣顆粒物中的多環芳烴與居民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。多環芳烴進入人體的過程中,細顆粒物扮演了順風車的角色,其中的大多數多環芳烴吸附在顆粒物的表面,尤其是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顆粒物上,大顆粒物上的多環芳烴很少。也就是說,空氣中PM2.5越多,我們接觸致癌物多環芳烴的機會就越多。

3、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

今年的一些報告顯示,人類的生殖能力正在明顯下降,環境污染被認為是罪魁禍首。
來自波西米亞北部的一項調查,對接觸高濃度PM2.5的孕婦進行了研究,發現高濃度的細顆粒污染物可能會影響胎兒的發育。

更多研究發現,大氣顆粒物的濃度與早產兒、新生兒死亡率的上升,低出生體重、宮內發育遲緩,以及先天性功能缺陷具有相關性。

4、PM2.5顆粒物可通過氣血交換進入血管

2009年的一項實驗採集了北京城區大氣中的PM2.5,以人肺泡上皮細胞株為模型進行毒理作用研究。在這個實驗中,以25、50、100]200微克/毫升等不同的染毒狀況進行對比發現,隨著染毒濃度的增加,PM2.5可引起這些細胞的炎性損傷。